简介:
1960年创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3年成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是上海唯一的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美术学府,2000年迁入上海大学新校区内独立的美院大楼,设有美术设计、中国画、油画、雕塑、美术史论、建筑六大系。上海美术教育、美术设计、美术创作的中心。从上海美术教育的发展看,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24年,当时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已开设了美术科,尔后相继成立“上海美专”、“新华艺专”等学校。1952年“上海美专”并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迁至南京。1959年筹办新的“上海市美术学校”,1960年改为“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设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工艺美术系五年制本科和中专部,1965年“上海美专”停办,保留中专部为“上海美术学校”。1983年上海市委做出决定,以上海美术学校为基础,并从其它院校、美术出版社、油雕院等单位抽调部分教学骨干,建立美术学院,并入上海大学,定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大学、科技专科学校、上海大学四校合并成立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0年9月从凯旋路30号迁入上大路99号新校址。在办学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及国家、市委、市府领导都曾到学院视察指导,勉励学院成为“艺术家的摇篮”,“真善美”的创造者、传播者。发扬“上海美专精神”,为造就海派艺术领域的一代大师,真正把学院建成研究型的综合性美术学院。
学院在科学与艺术碰撞、经济与文化整合、学科与专业重组的关系中,积极谋求建立大美术学科概念。依托上大文、管、商、理、工、法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构建以“纯艺术”为基础,“应用艺术”、“建筑艺术”为主干,“公共艺术”建设为重点,形成艺术人才需要的学科体系。倡导高质量、多元化教学、科研平台,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互应;基础教学与科研、创作相连贯;教学模式与未来发展相参照,以国家“211”工程及重点学科《公共艺术》的建设为契机,课程设置体现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特征。使学院在教学、创作,设计、科研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争占学术高点。积极开展国际艺术交流,以提高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学院有绘画、美术学、雕塑、艺术设计、建筑学等5个本科专业。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美术设计系、史论系、建筑系等6个教学系,“公共艺术实验中心”的陶瓷、玻璃、版画、多媒体、材料实验等工作室,承担美院本科教学。2000年以来逐步推行的以教学为要务的“工作室制”作为专业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
学院截止至2009年底有教职人员168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正副教授53人,讲师 39人,助教 10人,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是国内和本学科中的学术领军人物或知名学者,其中有:邱瑞敏、汪大伟、张培础、杨剑平、王劼音、凌启宁、金纪发、章德明、姜建忠、潘耀昌、徐建融、陈平、王孟奇、戴明德、郭 力、黄阿忠、武云霞等,为美院跻身一流教学奠定了基础。
编辑本段人才培养学院已形成了以本科教学为基础和主体、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附中预备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学院截止至2009年底拥有学生2248人,其中本科生1176人,硕士研究生107人、留学生5人、成人教育560人、中专部400人。大力开展创作、科研活动。依托上大文、管、商、理、工、法等各学科的综合优势,使学院在教学、创作、设计、科研、对外学术文流方面保持在上海的领先优势,角逐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一批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工作室和实验室,2009年已建成的有:公共艺术实验中心、陶瓷工作室、玻璃工作室、版画工作室、雕塑材料工作室、多媒体艺术工作室和综合材料造型艺术工作室等。
所在位置:
校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地址:上海市 宝山区 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交通:公交767、767B、727、110、58